[按此打開]
[隱藏]
人老了最怕體弱多病口袋又沒錢,政府組屋老了最怕價格歸零一文不值。
當年,新加坡政府在推行“居者有其屋”計劃時,絕大多數人都買下組屋而成為屋主。目前,超過80%的新加坡人都住在政府組屋。他們把一生辛苦賺來的血汗錢,都花在購屋上,希望以此作為退休養老的資本,將來老了有急需時,可以賣掉大屋換成小屋,獲取一筆應急現金。因此,組屋成為受薪階層手上最大的資產。
過去幾年,有些買家明知道屋契較短的組屋價值較低,卻頻頻出高價購買,賭的就是這些組屋有朝一日會獲選重建,導致“高齡”組屋在公開市場頗受歡迎,無形中在市場上製造了一個大泡泡。以過去一年的組屋轉售數據為例,一個位于非成熟組屋區、所剩屋契少過60年的四房式單位,轉售價大約是30萬元,五房式單位的轉售價則約40萬元。而較受歡迎地區的四房式和五房式舊單位,轉售價可分別在60萬元以上和80萬元以上。
2017年3月24日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親手將這個泡泡戳破,他在國家發展部官方博客上撰文提醒國人說:“組屋屋契到期后,必須歸還給政府。不要抱着虛假期望進場投機購屋,舊組屋不一定會獲選加入選擇性整體重建計劃(SERS),實際上,選擇性整體重建計劃自1995年開展至今,只有4%的政府組屋獲選參與。”換言之,這個“中獎率”是非常低,和中馬票差不多。部長提醒買家(尤其是投機分子),不要因為小道消息而支付高額溢價,去購買一些看似有潛力的“高齡”組屋。
部長放話后,許多“高齡”組屋的買家明顯被唬住,市場也安靜了很多。這讓那些居住在“高齡”組屋,原以為退休後生活不成問題的國人,在感受到切膚之痛后,突然驚醒:對哦,組屋的屋契一旦到期,整套組屋的價值將全部歸零,然后由政府回收,自己辛苦一輩子,到頭來只是一場空。
這個隱憂,顯然比買家退場更可怕。當年政府為了推銷組屋,一再說組屋是“一份不斷增值的資產”,如今,眼睜睜看着辛苦供屋的結果,竟然是血汗錢全部打水漂,這讓國人情何以堪,心理上難免會產生牴觸與不滿,而將怒氣投向政府。網民普遍認為政府欺騙了他們,“居者有其屋”原來是一個假象,如果組屋的屋契不能自動延長,期滿后就得歸還建屋發展局,在性質上購買政府組屋與租屋就沒有兩樣。
部長解釋說,“政府一開始就表明組屋的屋契為99年,足以讓兩代人居住。目前屋齡最高的組屋約為50年,其餘組屋的屋契大多數仍超過60年,因此問題並不迫切。” 建屋局去年提供的數據顯示,在100萬個組屋單位中,屋齡滿40年的約有7萬個,屋齡介于30年至40年的有28萬個,少于30年的約65萬個。因此,部長安慰屋主:舊組屋依然有價值,還可以套現來養老。
過去一年,輿論普遍促請政府讓組屋屋契到期后自動延長。不過,今年5月中旬,黃循財部長在國會參與政府施政方針的辯論時,推翻了這種建議。他指出:“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動延長屋契,像我們管理過市鎮理事會的人都知道,越老的組屋越需要維修。若房子已超過99年,能想象它需要多少維修,這對居民將造成多大的費用負擔?”部長在國會上補充說:“新加坡土地有限、沒有更多的土地可以再循環使用。政府不只得向已擁有房子的這一代人交代,也得向下一代人有所交代。說到底,我們得確保每一代新加坡人都負擔得起優質的住屋。”
由于政府組屋是大部分新加坡人所擁有的最值錢的資產,因此很多人都希望自己不在世后,孩子可以繼承組屋,或者轉售時賺一筆,不愁吃不愁穿。然而部長的發言卻一言驚醒夢中人。網民認為:“部長的看法與人民的利益多有脫節。政府組屋是許多國人手上最值錢的資產,人們窮一輩子的積蓄和公積金來買下政府組屋,除了有養老的打算,也想傳給下一代,因為未來本地的房屋會越來越貴,下一代將買不起。”